譯到精時堪稱奇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9年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、《物種起源》面世150周年。2012年10月,英國《新科學家》雜志公布了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科普書籍的評選結(jié)果,《物種起源》排名第一,并被稱為“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思想”?!段锓N起源》問世以來,印行了無數(shù)次,翻譯成30多種語言,可見其傳播之普遍、影響之深遠。盡管時隔150多年,對我們來說,《物種起源》遠非只是一部可以束之高閣、僅供景仰膜拜的科學歷史元典,而是一泓能夠常讀常新、激發(fā)科研靈感的源頭活水。
達爾文在“緒論”中寫道:“我期望讀者會對我論述的準確性給予一定的信任?!苯衲?0月,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傾力重譯的《物種起源》,可謂譯到精時堪稱奇。
按嚴復的“信、達、雅”標準衡量,本譯本即便不是滿分,恐怕也相去不遠。先說“信”,讀者會注意到作者不僅糾正了前人誤譯和漏譯的地方,而且對很多微妙的英文詞隱義的漢譯都處理得恰到好處。再說“達”,達爾文原著中維多利亞英語的長句式很多,但譯文中極少佶屈聱牙、冗長的西式句子,讀來十分順暢。至于“雅”,譯者把“directly opposite to”譯為“南轅北轍”,把“obscure”譯成“撲朔迷離”,把“l(fā)ike produces like”譯成“龍生龍、鳳生鳳”,把“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”譯成“生命如是之觀,何等壯麗恢宏”,惟妙惟肖。
本譯本不僅是語言譯本,更是學術譯本。單是譯者在書前寫的《版本說明》,便反映出他對版本學的研究之深入。譯者選擇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《牛津世界經(jīng)典叢書》2008年修訂版的《物種起源》第二版為藍本,以反映20多年來達爾文研究的新潮流。而通行的《物種起源》中譯本幾乎全是第六版。原耶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、著名古生物學家和達爾文學者湯姆蓀曾說過,如果要舉出經(jīng)典名著中修訂本不如初版的例子,《物種起源》就是最好一例。本書譯者具有堅實的地理學、生物學基礎和廣博的人文背景,從版本選擇到校正牛津版書中的錯誤,及至撰寫的“譯者序”“譯后記”“譯名芻議”以及少數(shù)有節(jié)制的譯注,均能折射出他的深厚學養(yǎng)。
先前的《物種起源》中譯本,多是三人以上合作完成的。同一本書,多個譯者,互相間在文字理解及文體風格上的不盡一致,幾乎是不可避免的。而本譯本從頭到尾給人以閱讀的愉悅,讀者先讀緒論的第一段、再讀書末的最后一段,語言風格一脈相承。僅為青年學子學習英文、中文起見,本書也該印行英漢對照的雙語版。
此外,本譯本保持了原著的完整性。所有先前的中譯本都省略了原著的完整標題,原著卷首的三段名人語錄也都沒有翻譯出來。但本譯者以學者的嚴謹,不厭其煩地將其全部翻譯出來。譯林出版社還把包括培根在內(nèi)的三位名人引語的英文原文與本譯者的譯文排成雙語對照,讓懂英語的讀者去領略他的優(yōu)美譯筆。